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花灯小戏《路灯下》剧照。供图
对云南人而言,提起花灯戏,第一印象是热闹,“过节”,是春节和庆典中的传统保留节目,是云南民俗文化表达中一个重要的符号。
花灯戏是云南特有戏曲形式,具有朴素单纯、健康明朗的民间艺术特色,充满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其中,花灯小戏通常以生活中的小场景出发,讲述日常生活里的家长里短,道出百姓生活哲理,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一场花灯小戏也在花灯戏迷中连连引起不俗反响,剧情跌宕起伏、情节丝丝入扣,演员宣扬的小剧情映射的人心人情正能量引发观众共鸣,小演员们在台上一招一式、唱念做打的专业表演赢得了戏迷和戏曲届专业人士的喝彩,该戏也连续入选全国小戏小品展演优秀剧目、多次获省部级表彰,从南到北一路斩获无数奖项,这出花灯小戏名叫《路灯下》,是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由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创作并演出。
国家一级演员马丽老师正在指导《路灯下》第二组小演员表演。供图
在市场文化形式日渐丰富的今天,一出短短20分钟的花灯小戏由一群13、14、15岁的小演员担纲,连演六年,演出场次已经过百,换了三班人马,依然好评如潮、获奖无数。作为地方特有戏种,面向相对狭窄的观众群,面向相对较少的演出舞台,却走出了一条精品地方剧目的路子,并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认可。不由得让人好奇这是一出什么样的小戏?老戏种+新故事,如何进行融合创作的?又是怎么搬上舞台的?
带着这些疑问,2019年的一天,云南网走进了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探寻花灯小戏《路灯下》创作背后的故事。
“能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资助,是对《路灯下》的无上褒奖,也是对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创作鼓励。”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院长金正明接待了记者一行,他告诉我们该剧从诞生到最终搬上舞台并非一帆风顺。
2012年,为响应国家传承非遗文化的号召,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滇剧、花灯表演人才的院校,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提出创作一个既符合时代主旋律、又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花灯剧的设想,为此,国家一级演员、我省著名花灯表演艺术家、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院长金正明提出结合学校学生年龄等因素,创作一个关注留守儿童的剧目。
然而,苦于没有适合的创作原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主创班子成员的金正明和编剧杨澍一筹莫展。
2013年的一天,正在寻找题材的编剧杨澍在回家路上碰巧见到路灯下温馨的一幕——一个看守自行车保管站的女人坐在车棚入口处,她边看守自行车边陪伴女儿写作业,遇到女儿不懂的,妈妈耐心讲解,女孩时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一副乖巧听话的样子。自行车保管站进进出出的人很多,停车的、缴费的,却丝毫没有影响这对母女。幸福的、温暖的光晕从车棚旁昏黄的路灯下扩散开来。
编剧杨澍忽然很受感动,“留守儿童最需要的不正是父母的陪伴!但是留守儿童并非只在农村,并非只限于父母外出务工家庭。对比眼前这个家庭的女孩来说,很多孩子的家庭条件非常优渥,但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忙于生意,缺少陪伴疏于管教,这类的孩子也无异于留守儿童。与其从大流写一个农村题材的留守儿童,不如呈现一个城市‘留守儿童’的生活、受教育现状,传递正向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引发观众共鸣。”
犹如醍醐灌顶,编剧杨澍一下子就有了创作灵感,于是一出好戏——花灯小戏《路灯下》的剧本就此诞生。
剧中,男主角是一个刚上初中的男孩,由于父母忙于生计,长期缺少陪伴和关爱。一天男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看到了编剧在路灯下看到的那一幕,遂心生羡慕,进而接近小女孩的家庭,汲取这个家庭身上的温暖。其时,男孩正在为“让谁帮我去开家长会?”而烦恼,遂提出:“我父母天天不在家,那我何不花钱雇这位妈妈充当我的妈妈去帮我开家长会呢?”可他的请求却遭到了女孩母亲的拒绝。随后这位母亲又提出要跟着男孩去见他的家长,与对方站在同为家长的角度去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
故事就这样一幕幕演下去,一个生活中的小场景,两个不同的家庭,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念,折射了两种价值取向的冲突。
“你们能理解这种冲突吗?”记者问接受采访两代小演员。这4个半大孩子羞涩地点了点头。戏曲学院院长金正明告诉记者,为了让男主角的扮演者王亚肖和张金龙能理解角色、进入角色,导演金正明和辅导老师马丽一遍一遍地给他们讲戏,让他们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揣摩人物的内心戏。
“他们全都是地州上的孩子,少年离家学习,没有父母陪伴,学戏又很辛苦,但是他们依然很刻苦,演起来丝毫不亚于演技醇熟的老演员。两代小女孩的扮演者魏丽锳和臧若含也很有灵气。”提到这些小演员,金正明的言谈中藏不住的骄傲。
集合了无数老师和学生的付出和汗水,最终,《路灯下》于2014年正式搬上舞台公演。
按照金正明的话来说,一出小戏,启发的不仅仅是观众,同时还有演员自己。快要结束采访时,小演员张金龙告诉记者:“爸爸妈妈还没看过我登台演戏,我想找个机会让他们亲眼来看看我表演的《路灯下》。”
国家艺术基金是由国家设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
云南网记者 秦黛玥